學術交流
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組織召開“磁共振成像發展—超高場和移動成像技術”學術交流會
為加強學術交流,加快推進贛江創新研究院“一三五”項目部署實施,2020年12月7日下午,我院組織召開了“磁共振成像發展—超高場和移動成像技術”學術研討會。我院師生以及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理化技術研究所、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等援建單位的師生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會。
楊文暉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電磁信號檢測與磁共振成像方法,包括超低場磁共振信號探測、特種磁體、磁共振成像阻抗成像、磁體電磁場分析、成像方法和序列、譜儀控制臺技術、梯度線圈技術、射頻技術等。本次報告圍繞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展開,重點介紹了磁共振成像磁體在超高場和移動成像兩個方向的發展現狀。目前,用于人體成像的磁場強度已經達到11.75T,動物成像磁場強度達到21T,正在探索更高磁場的人類磁共振成像,對混合超導磁體技術和材料的研究將更加深入。在移動成像方面,輕量化的磁體是移動成像的關鍵,目前采用永磁材料研制的0.2T永磁體做到了500公斤的重量,實現了即時的移動成像。移動成像對磁體和接收器的材料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高磁能積的永磁材料、低矯頑力高飽和磁感應強度的軟磁材料、高導電率低噪聲線圈材料的研究進展,移動成像技術將獲得快速的發展。
報告后,現場與線上的師生圍繞磁場精確測量手段、圖像病灶判斷、低場成像算法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討論。楊文暉研究員對大家的問題給予了耐心細致地解答,同時也提出了自己對磁共振成像未來發展的見解以及有意義的研究問題,交流會取得圓滿成功。(科技處、物理所供稿)
交流會現場